The eldest son of the Ming Dynasty Chapter 137
Search
Home
Category
Ranking
Completed
Favorite
Font
Large
Medium
Small
Night
Prev
Index
Favorite
NextPage
Chapter 137(1/2)
第137章 深得人心
张鹤龄和张延龄出宫的时候还是有些懵懵的。他们都有些错愕,搞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张皇后竟然不再维护他们了?
这让两人头一次觉得有些危险。
太子殿下是明显不喜欢他们的,如果张皇后都不能在太子那边把他们保下来,那么以后指望谁?
朱厚照则是带着怒火回的东宫。
这两个草包实在是碍眼。
“刘瑾。”
“奴婢在。”
“明日,你将毛语文宣进宫里来。”
内阁的烛火一直未熄灭,东宫也差不太多,办事员有办事员要做的事,领导也有领导要考虑的关节。
朝局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事务的发展也都是动态的。
朱厚照在考虑,如果臣子们发现太子可以搞定寿宁伯和建昌伯之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些影响,不一定都是他这个太子乐得见到的,但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该发生的就会发生,而聪明的人是学会利用这些影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说……
会不会有人继续上奏,陈述这两人这些年的不法之举,要求治他们的罪?
如果这些奏疏上来了,他这个太子是包庇呢还是不包庇?
从他本身的目的性来说,当然是不包庇的好,所以如何达成这个目的,就要有计划、有手段。
他上辈子就是个善于琢磨心思的人,只不过当时没什么用,这辈子倒是如鱼得水了。
当然,那些计划和手段,暂时先不能影响了整军的旨意。
“刘瑾。”
因为冬天,还有些冷。朱厚照叫人给他再披一件绒衣。
刘瑾轻手轻脚过来,看太子的动作眼里有些惊异,“殿下,已经是夜里了,还要出去?”
“提个灯笼,陪我去一趟内阁。”
朱厚照抖了抖肩膀,找了个更为舒适的姿势,随后走在前头出了殿门,刚踏出去又说:“着人去吩咐御膳房,一会儿弄些清淡的粥,加些点心,送到内阁去。”
“是。”
像是这种笼络人心的手段,虽然老套,但该用还是得用。
其实老套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有用。没有用怎么会用到老套呢?
内阁里,三位阁臣和六部九卿都在,有的坐着,有的站着,三两人聚成一团,指着纸上的东西不停讨论。
内阁的陈设无非就是几张椅子,几张桌子,对于朱厚照这个看过豪宅的人来说,这实在是简陋。
但就是这么个地方,每天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大部分事情。
“殿下?”因为朱厚照不让人发出动静,是谢迁发现了他,随后放下毛笔过来行礼,其他人也是听他么叫,才在惊魂之后反应过来。
“臣等,参见殿下。”
“都起来吧。”朱厚照摆摆手,兀自走了进去找了个椅子坐下,说道:“明日,本宫就要下旨将在外营造的京营全部召回了,此事拖不得,缘由你们也知道,不得已,叫阁老和各位尚书连夜制定整军的具体方略,辛苦各位了。”
这些年来弘治皇帝虽然也体恤老臣,但也没有亲自到内阁来慰问过,殿下开口说明来意,是怕他们太过辛苦,这话也是暖心之语了。
其他人还好,要么是重臣,要么是老臣,皇帝总归温言过几句。但韩文年58,在这里面算年轻的,又是初拔为一部尚书,于太子这的这番话很是感动。
“为人臣子,本就应肝脑涂地,太子这番话真是折煞了,臣韩文愧不敢当!”
“不不不,你们都当得起。都是朝廷的忠臣。”朱厚照笑着道:“本宫已经叫人去了御膳房,叫了几碗小米粥,天气寒冷,夜里更甚,到时候各位先生就以粥暖肚。”
“臣等谢过太子殿下!”
朱厚照目光扫过这里的人,一年多的时间,这些聪明人多多少少也该看透他这个太子了吧?
政治上的对错,有时候是没办法的事。就像马文升、吴宽,谁也不能说他们就是那种坏透了的臣子,可局势使然,
那种时候不要说一两大臣了,就是皇帝的亲属,皇帝也只能割舍。
而诸多风波之后,这些人还在。
朱厚照不禁一番感慨。
但他这个位置,注定了他即便想流露情感,也不能当着这么多人。
他最后眨巴眨巴眼睛,说:“好了。伱们……你们都忙吧。我就不耽搁你们了。”
“是。臣等恭送太子殿下!”
走到门口的时候,朱厚照背对着他们,开口讲:“你们都是大官儿了,这时候要想想自己当初读书时的理想,想想自己在史书上的名声。本宫注重的是实效,在本宫这里,什么都不如为百姓做件实事更重要。”
“殿下英明!”
几个老头儿在皇太子走了之后起身,但第一时间大家都有些沉默,一来是没想到太子会来,二来是没想到太子最后会说出那番话。
屠滽先打破了这个安静,“自古以来,洞明世事甚于殿下的,不过双手之数。”
韩文本来还觉得有些困顿,现在只觉得精神饱满。
“大明,三十年无忧矣。”
其实三十年只是个概数,毕竟弘治皇帝还在呢。
这里只有王越有一番淡淡的忧伤,“可惜我王越已是暮年,天若假我二十年之寿,我必定为殿下靖平北境,创下不朽的功业!”
刘健心说你还是算了吧,
以你那性格,你要是年轻二十岁,也落不得好处。
倒是他不一样。
他先前的计划都已经慢慢在实现了。
他与太子是配合得起来的。
“不多言了,快些商议好这些条陈吧。看时间,马上就过了亥时了。”
……
……
第二日上午,
太子以监国的名义,在奉天殿早朝。他的位置是在龙椅边上,但一样可以俯视群臣。
“孤遵从父皇旨意,列为监国,幸赐英贤为孤之辅。闻之,京师为天下之根本,京营为京师之根本!岂能不加操练,以备不测?!今,以东宫太子之令,命因营造之名被派出的京中各营,立即回京待命!一应工程事务全部停止!但有阻挠者,立斩不赦!内阁、六部及大理寺、通政使司、督察院并商之实施方略一并附后,务使遵照执行!不得有误!”
这道旨意真的在早朝宣布的时候那真叫荡气回肠!
因为谁也没有想过,太子真的有胆魄做出这样的事!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虽然和万岁还差了一点。但重点在于喊出来的那气势!
而朱厚照也更加真切的有了一种“掌天下之权”的感觉。
之后,旨意在《明报》上同步刊印。
消息一出,满京师的惊呼之声,
尤其现在还是会试之前,京师里什么陕西馆、江西馆、福建馆聚满了来科举的士子。
他们奔走相告,大力赞扬太子的善政!
在京的官员,进了衙门也大多议论此事,而风向自然是给太子竖起大拇指。
在京师的士子当中,
有一个叫唐寅的最为出名,他也是应天府的解元。因为江南文胜,胜于北方,能在那个地方拿解元,基本上中个进士还是问题不大的。
所以别人都在紧张备考的时候,唐寅和他刚认识的好朋友徐经忙着驰骋于都市。
入京后不久即听闻了东宫太子的种种事迹,今日又有这样一份畅快人心的明发旨意,唐寅忍不住胸中之畅怀,直接泼墨挥毫,一篇盛赞太子的雄文即出。
这个人有个性,一般人有了文章,你自己收着或者叫一两好友评论评论也就算了,他不。他到了京师之后听闻有一个叫《明报》的东西,因为记载了很多有趣的信息,所以京师里不少人在购买。
他也翻过,但留下一句‘如此文章也敢卖钱’的狂妄之语。
紧接着,今天他就拿着自己的文章到《明报》的总馆的所在地,
“江南举子唐寅今日特来拜馆!请《明报》总编辑张成用一见!”
倒不是他唐寅狂妄,他这个名字在京师之中还真有几分名气。去年年初,詹事府冼马梁储被派往应天府主持乡试。
碰到了这个唐寅,留下一句:士固有若是棋者耶?解元在是矣!
意思就是,这么个有才的人,解元一定是他了。
To be continued...
Prev
Index
Favorite
NextPage
Blogroll
Build a flourishing Tang Dynasty
No one will play QQ farm now
Rewind 06
My apprentice is a sword fairy
Ten fiancées divorced at the beginning
Legend of the Lich and Cultivation of Immortals
Extreme Vet
Dressed as the daughter of abusive female protagonist
Rebuilding the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starts with summoning players
The Emperor of Medicine
×
Install this app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Install apps
Copyright © 2025 Biquge Novel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