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五章 出征杀倭(1/2)

TAG:倭国,朱允,刘三吾,金川,朱元章,吉野,大军,大明,朱标,太子

 刘三吾眉头皱紧。



战场时机,古往今来有多少败军之将,便是用这个借口擅自用兵,致使军阵大败。



他沉声开口:“陛下,老臣以为,倭国即便有叛逆,南朝吉野氏请求出兵。朝廷也该明发旨意,先行申斥倭国足利氏叛逆。如此,方才师出有名。”



“朝廷届时再行用兵,着都督府与户部、兵部商议,划拨粮草军械。朝堂之上,也该议定征伐诸军事宜,该如何定夺。”



“如此急切出兵,准备不足,粮草短缺,倭国又远在海外,我朝出兵,便是孤悬海外,孤军奋战。”



“一旦前线将领行将差错,便会弄成全军覆没的结局。”



朱允熥瞧着刘三吾在那风轻云澹的奏对,心中却是一阵无名怒火,他正欲开口反驳,却不想身后传来一声怒喝。



“放肆!”



众人回首。



只见坐在轮椅上的太子朱标,已经是面带怒意:“大军尚未出征,尔等便妄议军马大败,这便是尔等的妥善吗?”



你们是在诅咒朝廷即将出征的军马将士吗?



朱标脸色很是难看,手指上的白玉扳指转的飞快。



原本一直静观乖孙和这些人争论的朱元章,眼角余光瞥向太子,嘴角微微一扬。



自家太子爷的心气还在!



刘三吾等人目光惶神的看着许久不曾在朝堂上有发言的太子,此时正怒目等着他们,心中不免有些不安起来。



刘三吾抖抖嘴唇,躬身:“回太子……老臣……”



朱标却是一挥衣袖:“倭国南北两朝纷争已如三国之末,目下到了两朝归一之时。我朝与倭国一衣带水,南朝吉野氏奉我朝为上国,此时若不出兵协助,我大明体面何在?



我大明平日口口声声的仁义道德何在?若是因为尔等拖延怠慢,朝堂上议论几旬,致使倭国南朝覆灭,尔等往后可还有脸面自称乃是仁义君子也?”



朱允熥望着自家老爹再一次火力全开,如同那一日在西安门外训斥国子监监生,还有还是刘三吾这些官员时的风采。



心中一片动容。



一本笔记,也在他心中默默记下。



老爹问责之间,几乎是字字扣准了刘三吾这些人的道德底线,犹如打蛇直打七寸,将的他们说不出话来。



刘三吾等人这时已然如同坐蜡。



太子爷的话说的很明白。



倭国南朝吉野氏乃是倭国正统,吉野氏奉大明为上国。



而如今倭国局势到了关键之时,他们若是耽搁了一衣带水的倭国正统能否长久之事,他们平日里的仁义道德,便轰然倒塌。



恐怕往后再也没脸谈论仁义了。



赵勉最先反应过来,拱手请罪:“臣等不察,君前失言,险些致使倭国变局,臣等有罪。”



刘三吾亦是脸色铁青,不甘的低下头。



他担不起所谓倭国正统南朝吉野氏覆灭的罪责。



更不愿自己的以仁义标榜的名声有缺。



朱元章则是厌烦的挥挥手:“念在尔等为国筹谋,心系将士,此事不予追究,都下去吧。”



这一次试探失败了的刘三吾、赵勉等人,无奈的躬身退出偏殿。



望着几人离去的背影,朱允熥目光一转。



他冷哼一声。



“属实可恶!”



说着话,他的目光却是悄悄的看了一眼已经转向手中书卷的老爹,还有一旁正盯着自己的老爷子。



朱允熥心中不由一紧。



朱元章哼哼两声,眼神暧昧道:“是很可恶。”



朱允熥立马露出笑容,却又不爽的说道:“这些人,明明不知兵,却偏偏整日里还要插手兵家之事。他们当我大明是前宋吗?大军出征之前,还要他们弄出行军作战的阵图来?”



早就准备好好整治这帮文官,给后世官员定下规矩的朱允熥,不断的上着眼药。



朱元章倒是呵呵一笑:“一脉相承啊,一脉相承。咱便是知晓了他们的秉性,才不曾将诸军倭国之事公之于朝堂。”



朱允熥立马翻过身,拱到了老爷子身边。



“爷爷,孙儿是觉得,世人常说将不知兵,军阵鲁莽。现在看,这不懂兵事的人插手军阵征伐,才是最为凶险的。两宋前车之鉴,我大明不可不防啊。”



朱元章眼神幽幽的瞥了乖孙一眼,端着茶杯嘬了一口。



随后冷哼一声:“他们懂个屁的军阵兵事!”



“一帮手无缚鸡之力的羸弱书生,给他们一匹马一把刀,都找不到敌人在哪里。”



朱允熥目光一转,顺着开口道:“爷爷,孙儿以为……”



“你爷爷先前不是要你去传旨,将诸军倭国之事于九江他们交代清楚的吗?”



这时候,朱标忽的转过头,澹澹的看着儿子,提醒了一句。



朱元章斜眼看向太子,又是抬起一脚,揣在乖孙儿的屁股上。



朱允熥无奈的干笑两声。



心知现在不是合适的时机,只得是收起心中的小心思,躬身而立,出声告退。



……



三日后。



钦天监上书,乃是黄道吉日,宜出。金火盛,大军胜。



如此,大明朝第一次,也是中原之地,第一次成规模的出兵,将要正式踏入那悬之海外的倭国土地上。



城西狮子山北,外金川门外。



立于城墙之上放眼北望,浩荡江水奔流向往,江面数里宽阔。



在外金川门下,便是江边渡口码头。



此时已经停靠了连绵的大明宝船龙舟。



这个码头叫龙湾。



龙湾码头直连外金川门,汇入应天城中。



而在今天,一早应天城府军卫便调集人马,将此处给清空,从金川门、钟阜门一路到外金川门,尽是府军卫官兵把守街道两侧,隔绝百姓堵塞道路。



整整五千余战兵,依次排列在外金川门后的大街上,等待着城门外的号令。



朱允熥踩着吉时,领着一帮都督府官员,及此次将要前出倭国的官员赶到外金川门外的龙湾码头上。



他回首忘了一眼城门里,静默如铁林一般的镇倭大军,心中一阵热切。



被朝廷明发圣旨,封为镇倭大将军的曹国公李景隆,浑身披甲,与镇倭副将鹤庆侯张翼御马并立在朱允熥身后。



镇倭大将军官署总领,文华殿行走、礼部仪制司郎中铁铉,表情沉默的带领着一帮工部官员、将作监匠人候在一旁。



倒是倭国南朝使臣吉野寺麻,被一帮随同前往倭国的锦衣卫给围在中间,小心翼翼的不敢轻举妄动。



这时,有钦天监的官员抬头望向日头。



几人小声商议之后,走出一人。



“吉时到!”



“大军出征!”



外金川门城头上,有战鼓声响起,好似又有金戈铁马声雷动。



“风!”



外金川门里,传来了镇倭大军的呼吼声。



“雷!”



战马震地,铁甲阵阵。



外金川门城门洞里,开始回荡起震耳豪迈的军歌声。



是汉家儿郎传唱了千年的韵律。



是写尽汉家儿郎抛头颅撒热血的诗篇。



镇倭大将军、曹国公李景隆看向御马处在最前头的皇太孙。



他小心上前,低声解释道:“开国公此番精心挑选整编镇倭大军五千余人,皆是军中能征善战之人。一千轻骑营,一千火器营,三千刀枪营。定不负皇太孙厚望,为我大明再创功勋!”



朱允熥这时候已经无心听李景隆说什么了。



他这个镇倭大将军更多是作为外交人员去用的。



镇倭大军的作战指挥权在鹤庆侯张翼手中,诸军之地石见银矿的治理权在铁铉手中。



他此时目光,尽数被从那外金川门城门洞里踏出的镇倭大军所吸引。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