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东周之始
公元前771年的深秋,寒霜铺地。
镐京城的西门外,庄稼已经收割,黄土裸露,稀稀落落的农舍静穆在寒风中,草木干枯,落叶在秋风中滚动。
忽然,大地上响起隆隆的马蹄声,紧接着,西边的旷野上腾起一阵黄尘,一群狂奔的马队滚滚而来,越来越近。
马上的人披着散乱的长发,穿着羊皮袄,挥动着弯刀。
没有旗号,只有狼嚎般的呼叫。
“西戎来了,西戎来了……”
喊声从四面传来,带着惊恐,伴着奔逃的身影。
不多时,镐京城上的烽火台燃起了狼烟。
紧接着,一个又一个烽火台腾起烟柱。
黑烟滚滚,绵延远去,将西戎入侵的敌情通报给了附近的诸侯和驻军。
镐京城的东门、北门、南门的吊桥纷纷拉起。
只有西门大开。
一队兵车从西门里杀出来。
这是周天子的卫队,只有一百辆战车,为首的大将叫做郑伯友。
这队战车刚刚开到西门外的空旷之地,还来不急列队,西戎的马队便围了上来。
郑伯友率先驱车向前,他的身后,西周的战车轰隆隆的展开,向西戎发起了冲锋。
战鼓冬冬,王师奋勇,转眼间,这些战车便和西戎的马队绞杀在了一起。
西周的战车一般是这样配置的,前面四匹甲马,车上三人,一人驾车,一人持戈主攻,还有一个弓箭手。
可攻可守。
每辆战车配备步兵十人。
这种战车对步兵方队有巨大的冲击力和杀伤力,但是对付骑兵就有失灵活了。
西戎全是骑兵,足有一万五千人,不仅速度快,而且很灵活。
郑伯友的人马太少,只有一千多人,架不住西戎骑兵的四面围攻。
战不多时,郑伯友的人马便被西戎骑兵分割包围起来。
他的一辆战车要对付多于自己数倍的骑兵。
一个时辰后,郑伯友战死。
其余的人,或战死,或逃遁。
西戎兵一路追杀,随着败兵就杀进了镐京城。
周幽王赶忙带着褒姒、伯服、虢石父等人逃往骊山。
西戎兵穿城而过,又追到骊山。
虢石父带领王室所剩无几的一点兵马抵抗,只打了一阵,便全军覆没。
他也死于阵前。
周幽王、伯服、褒姒,还有一些随行大臣全部做了俘虏。
西戎的酋长下令处死周幽王、伯服等重要人物。
他见褒姒美貌惊人,便将她留下来,收为己用。
西周自周武王伐纣而起,延续了两百七十余年,到这里就在短短的几天中就覆灭了。
这场灭国之灾是申侯引来的,是他为保全个人的身家性命,向西戎借兵,偷袭了镐京。
再加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镐京周边的诸侯看见烽火时都以为周幽王又在玩耍,故而不来救援。
因此西戎偷袭成功。
西戎占领镐京后,申侯派人来叫西戎酋长退兵。
但此时,西戎完全没有退兵的意思。
也难怪,西戎是西周西边的游牧民族,他们何曾见过镐京的繁华?
西戎的酋长住在周幽王的宫殿里,享受着周幽王的美酒和美女,感觉就像神仙过的日子,哪里舍得离开?
西戎兵在镐京城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他们见什么都抢,金银珠宝、粮食、生产工具,就连被褥、锅碗瓢盆等等也要抢,因为这些都是他们没有的,即便有,也比他们的好。
申侯本想借西戎之手除掉周幽王,然后扶宜臼上台,没想到却干了件引狼入室的事情,而且给西周带来了灭顶之灾,他深感后悔,于是暗传檄文,通告诸侯,叫他们火速发兵来救镐京。
消息传到郑国,郑伯友的儿子掘突得知父亲战死,悲愤交加。
他穿上孝服,带着两百辆兵车,率先向镐京杀奔而来。
别的诸侯也纷纷行动。
十数日内,函谷关以东的大道上,旌旗猎猎,烟尘滚滚,各路诸侯的大军浩浩荡荡的赶来救援。
与此同时,西边有有一支兵马向东面杀来。
他们是居住在如今的甘肃天水一带的一个小国的人马,国号叫做秦。
更特别的是,这个小国的君主并没有接到申侯的檄文,但他却主动带兵来了。
最先杀到关中的是郑国兵马。
郑国是当时的强国,兵强马壮,而且训练有素。
掘突报仇心切,郑军一路上遇敌即战,西戎被他们杀得望风而逃。
几日后,诸侯的兵马相继赶到,西戎连战皆败。
西戎酋长一看诸侯的军队这么厉害,吓得心惊胆战,赶紧下令退兵。
临走时,他们将王宫洗劫一空,又在城中大肆抢掠一番,抓了一批青年男女,然后先点燃了王宫,接着在城中在四处放火。
当整个镐京城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西戎趁着夜色向西遁去。
大火烧了两日,当诸侯们进了镐京时,眼前的景象惨不忍睹:王宫被焚,只留下残垣断壁。
尸横街头,引来寒鸦无数。
大量民房被烧毁,城中百姓跑了一多半。
昔日繁华的都城,只剩下一片废墟,空中漂浮着腐尸的味道。
国不可一日无主,申侯提议,拥立原太子姬宜臼继天子位,鲁侯、鄫侯、许文公率先支持,其余诸侯也纷纷同意,于是姬宜臼在一片废墟中登上了天子宝座,就是周平王。
诸侯军队在镐京驻守了几天,看不见西戎再来,也找不到粮草接济,便先后撤走。
周平王将掘突留下来,请他做朝廷上卿。
掘突自然答应,并留下一部分郑国的兵马来拱卫京城。
诸侯退去不久,西戎又卷土重来。
掘突率兵出击,赶走了西戎。
镐京暂得平安。
周平王面对破败不堪的王城束手无策,王室的财富被西戎洗劫一空,钱没了,宫殿也建不起来。
城中缺粮,民不聊生,天天都有人饿死或逃亡。
有人建议周平王迁都。
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提议。
因为周朝的发祥地在岐山一带,函谷以东广阔的土地都封给了大大小小的诸侯。
周王室一旦离开自己的领地,就意味着它从此将变成一个食邑很小,收入极少,兵员枯竭的小朝廷。
在群雄割据的中原,充其量只能算个小国。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王室朝廷或许将永远失去发号施令的权威。
周平王显然是不够坚毅的,当然,也可能他确实无奈。
总之,不管他愿不愿意,远在东边的洛邑是一种诱惑。
那里有一座行宫,周围还有六百里的领土,可做食邑。
因此,周平王做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迁都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正式下令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一带)。
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史称东周。
春秋也从此开始。
周平王迁都之后,留在关中的西周残余势力又集结起来。
虢公翰拥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天子,史称周携王。
周王朝出现两王并立的局面。
周平王十一年,晋文侯姬仇进攻镐京,杀了周携王,结束周王朝长达十年之久的两王并立的局面。
东周初年的局势得以稳定。
本章已完成!